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行業(yè)動態(tài) > 各市造價動態(tài) > 南京
【 信息發(fā)布時間:2006-03-08  閱讀次數(shù):】 【我要打印】 【關閉】
在標志性建筑的意義被人們越來越認識的時候,另一種現(xiàn)象又在各地泛濫開來:濫建標志性建筑,。
有的城市不顧及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積淀,,一味地要塑造“地標建筑”,有標志性建筑的便不惜代價,,包裝推介和商業(yè)開發(fā);沒有的便大興土木,,投資興建,,就像暴發(fā)戶不惜重金,也要混一張文憑一樣,穿著偽文化外衣的標志性建筑也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泛濫開來,。
這些所謂的“城市標志”,,不僅沒有給城市帶來美感,而且還污染人們的視線,,人們稱之為標志“浮躁癥”,,它們的“癥狀”主要有以下幾種:
癥狀一:貪大求洋、比高論新
大多數(shù)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不能稱其為歷史文化的載體,,或者說它把城市固有的文化消滅之后以新建筑取而代之,,就像歐洲一度出現(xiàn)的小鎮(zhèn)教堂互相攀比塔尖高度一樣,中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也出現(xiàn)了比誰建的樓更高,、廣場更大,、雕塑更前衛(wèi)。殊不知,,新建筑之后還有更新的,、規(guī)模更大、樓層更高,、造價更貴的,。
在這一點上,國外也有類似的教訓,。悉尼歌劇院不但是悉尼城市的標志性建筑,,還成為澳大利亞的驕傲,墨爾本人不服氣,,認為,,曾經(jīng)榮登全球最適合人居住城市榜首的墨爾本,才是澳大利亞最好的城市,,憑什么讓悉尼頻頻出鏡,,占盡風頭,不就是有個歌劇院嗎,,咱也弄一個,,于是,斥資45億澳元,,請最前衛(wèi)的設計師設計建造了一個后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建筑群--聯(lián)邦廣場,。完工后,并沒有得到人們的贊賞和認可,。
癥狀二:抄襲雷同,,“克隆”盛行
人們一定不會忘記,當年杭州的標志性建筑是這樣兩個經(jīng)典鏡頭:一個是以錢塘江大橋為背景的六和塔,,一個是以西湖為前景的保俶塔,。2002年,,當坍塌多年的雷峰塔恢復建成后,按理有著千年歷史和美麗傳說的雷峰塔當仁不讓應該成為杭州的標志性建筑,,但老百姓對此認同度卻并不高,。
寧波的老外灘改造雖然很成功,但由于有抄襲上海外灘和新天地的開發(fā)經(jīng)營模式和文化氛圍,,終也無法成為寧波的標志性建筑,。
癥狀三:過多過濫,城市符號紊亂
我國幾乎所有城市都有或自認為有標志性建筑,,許多中小城市還煞有介事地評選起本市的十大標志性建筑,。寧波的一家媒體舉辦了一次調(diào)查活動,問哪一個建筑能成為寧波的標志性建筑,,民間的回答五花八門,,有天一閣、保國寺,、老外灘,、天一廣場,官方的回答也是模棱兩可,,靈橋,、琴橋,莫衷一是,,底氣不足,。從網(wǎng)上發(fā)布的我國省會城市的標志性建筑,也不難看出這種選擇的尷尬和艱難,。此外,,眾多城市都拿不出像樣的標志性建筑,盡管一些城市花巨資在電視臺不停地播放形象宣傳片,,但由于缺乏明顯的識別符號,,讓人感到像在為一些高樓、廣場,、大橋,、商店做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