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行業(yè)動態(tài) > 各市造價動態(tài) > 南京
【 信息發(fā)布時間:2006-04-04  閱讀次數(shù):】 【我要打印】 【關閉】
2006年3月6日至10日,,以省建設廳抗震辦裴友法為團長、南京市建委主任助理劉剛為副團長的江蘇省抗震考察團赴江西省九江市地震災區(qū)進行了實地考察,。
考察團在江西的瑞昌市,、九江縣、湖口縣,、扶梁縣察看了震災現(xiàn)場,。聽取了江西省抗辦和災區(qū)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及有關政府部門分管領導的情況介紹,并對有關設防縣(市)的地震歷史進行了了解,,通過五天的緊張考察,,對考察區(qū)域的地震歷史、地震災情影響,、救災應急系統(tǒng)的實施和災后重建等相關工作,,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取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也受到很深刻的教育和啟迪,,對江蘇省抗震防災工作將起到十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九江地區(qū)地震災害的基本情況:
2005年11月26日上午8:49’38.6”,在北緯29.7°,、東經115.7°發(fā)生了5.7級地震,,經地震部門監(jiān)測,本次震源深度為10km,,屬淺源地震,,震中心破壞烈度最大達7.3°。
瑞昌市,、九江縣,、南昌市震感強烈。湖北黃梅縣,、武穴市,、安徽省宿松縣、望江縣等地震感強烈,;湖南長沙,、湖北武漢有震感。
災區(qū)位于廬山西側,,地貌屬長江沖積平原,,地勢相對平坦,呈南高北低,、坡度較小,。災區(qū)地層主要為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沖、洪積的粉土,、粉細砂,、中砂夾粉質粘土的第四紀松散層,地下水埋深0-4m,,屬中硬—中軟場地土,、部分地區(qū)灰?guī)r溶洞發(fā)育,地震時產生了塌陷,、地裂縫,。地震時伴有地震液化、噴砂冒水等破壞現(xiàn)象,。
九江地震受災范圍涉及人口相對稠密的瑞昌市,、九江縣、九江市,,共計3縣,、15個鄉(xiāng)鎮(zhèn)162個村(場),人口約50萬,,約12萬戶,。這次地震共造成13人死亡、60余人重傷,。
二,、抗震救災實施情況:
(一)預案啟動
11月26日上午,,江西省建設廳接到地震震情報告后,立即指示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同時命令啟動《江西省建設系統(tǒng)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
省廳分管廳長隨省領導即赴九江震災現(xiàn)場,在第一時間了解災情,,當日省廳破壞性地震應急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宣布啟動省建設廳破壞性地震應急二級響應。
(二)建設系統(tǒng)參與救災過程
11月26日夜,,省廳立即抽調100多名以結構專業(yè)為主的工程技術人員赴災區(qū)進行震災調查,。隨后又不斷增調人員集中,至11月29日下午,,共集中全省400多名專家,,共分成43個組,經過短暫的培訓,,即赴現(xiàn)場開展應急評估,,有的專家一天要走十幾公里,要爬200多層樓,,平均每天評估100多戶房屋,,工作強度之大在建設史上是罕見的,反映了江西省建設系統(tǒng)反映迅速,,大局觀念強,,是一支團結、高效,、務實,、頑強的戰(zhàn)斗隊伍,。
經過五天的努力,,專家們圓滿地完成了評估任務,共對11.6萬戶建筑進行了評估,,其中評為拆除2.96萬戶,,3.5萬戶需加固后入住。
(三)震災評估方法:
九江地震災情評估主要由結構專業(yè)為主的專家組成,,其工作程序大致如下:
1,、抽調省內專家,由地方領導帶隊,,到災區(qū)集中,;
2、請建設部建研院抗震所專家編制建筑物受損評估方法,,統(tǒng)一評估標準,,并進行快速培訓,;
3、由受災地安排車輛和當?shù)馗刹恐饝暨M行調查,、實測,、評估,給受評建筑劃分為四種類型:
Ⅰ類:立即拆除
Ⅱ類現(xiàn)加固維修后在住人
Ⅲ類:邊加固維修邊住人
Ⅳ類:邊維修邊住人,。
這些工作抓住重點,,為盡快地解決災區(qū)相當部分群眾過冬的安全回住和減少財產損失,及時提供了依據(jù),。
(四)生命線工程破壞情況:
通訊在震災發(fā)生的前四個小時基本失效,,部分自來水取水深井在震后被污染;部分醫(yī)院建筑受損嚴重,,不能在震災時發(fā)揮作用,。
三、災后重建情況:
地震發(fā)生以后,,伴隨著搶險救災工作的同時,,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九江災區(qū)立即開展了災后恢復工作,。
12月3日,省政府成立了“11.26”地震災后重建指揮部,,對重建工作進行了布置,,省建設廳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組織70名專家對原劃為一類房屋進行復評;
二是牽頭地震,、國土部門的專家對重建的安置點進行規(guī)劃選址,,于12月6日完成了規(guī)劃方案。
三是組織專家編寫了《九江震區(qū)受損房屋分類及修復加固方法指導手冊》,,以指導抗震加固工作,。
四是請專家培訓加固方法。
五是編制新農房抗震構造詳圖,。
經過建設系統(tǒng)和當?shù)馗骷壵钠D苦,、大量、細致的工作,,目前,,災區(qū)的重建工作有序,災區(qū)群眾的生活安定,,治安情況良好,,無重大病、疫情的發(fā)生,。各受災,、受損的建設正有計劃的按標準進行拆除或加固,、維修,生活,、生產和生活秩序得到了較快的恢復,。
四、考察的幾點體會:
1,、防重于救,、抗重于防。防范地震災害等突發(fā)性事件,,是建設系統(tǒng)重要工作內容,,從江西九江地震的震前預防、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情況看,,建設系統(tǒng)承擔著極其重大的責任,,也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各級建設主管部門對此要有清楚的認識和高度的責任感,,把抗震設防工作落在日常的工作之中,,在整個抗震管理工作中,要認真落實“防災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的工作思想,,把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的管理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同時,,在工作中要注意抗震設防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的建設,強化組織落實,,加大技術進步推動力度,。
2、有備無患,、未雨綢繆,。《江西省建設系統(tǒng)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是確保及時展開地震災時救援的基礎,,“11.26”九江地震,,省建設廳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立即根據(jù)災情,啟動了二級響應預案,,使得救災工作能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按時開展,,這不能不說明《應急預案》的充分必要性,,《應急預案》是建設系統(tǒng)立足突發(fā)事件,,積極應對的重要武器,反映了建設系統(tǒng)“謀全局,、思長遠”的工作態(tài)度和務實精神,,使全省建設系統(tǒng)在地震災害發(fā)生之時,經受了考驗,。
3,、加強抗震設防管理是城市建設發(fā)展的需要,是建設安全城市的需要,,也是建設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這次在災區(qū)考察,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結論:就是凡按國家抗震設防標準建設的工程項目,,都經受住了地震災害的考驗,,達到了設防的目的,沒有發(fā)生一起倒塌事件,。而沒有按標準設防或未設防的工程建筑,,則受到了較嚴重的危害、損傷,。最引人關注的是農房的抗震性能和砌筑質量普遍未采取抗震措施,,空斗磚房普遍采用,農房幾乎不設構造柱,,空心樓板也不同程度地被采用,,加之農房建筑的高度一般都達到2-3層,故在這次地震中,,影響很大,。
另外,生命線工程的抗震措施不容忽視,,九江地區(qū)的學校建筑,、水廠、醫(yī)院,、辦公設施,,在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有的相對嚴重,,對搶險救災和迅速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4、要有一定數(shù)量的通訊、交通工具和災時培訓場地,,以利于抗震救災的開展,。
九江地震發(fā)生初期,前四小時所有移動手機信道幾乎被塞滿,,無法與外界保持聯(lián)系,,對于救災求救,下情上達,,人員物質抽調等產生相當影響,,最后是依靠當?shù)卣峁┮慌_程控電話座機進行不間斷地聯(lián)系,加強了和方方面面的溝通,,保證了救災工作的及時開展,。
交通工具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這次受害的范圍廣,,監(jiān)測評估工作量大,,瑞昌市動員了一百多輛出租車,提供給工程專家使用,,使得400多位專家能在5天內完成11.6萬戶建筑物評定,,由此可以看出災時交通工具的征調也是救災搶險的重要保障。
在地震發(fā)生的頭兩天,,從全省抽調的400多位專家,,一下子就集中到瑞昌市,安排生活和工作培訓場地是十分頭疼的問題,,當?shù)卣劳薪ㄔO部門,,對當?shù)貛状蔽词軗p壞的建筑物和酒店先行評估,證明完好無損,,用來開展專家們的生活和救災工作,。
5、黨的領導和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搶險救災的政治保證,。
九江震災區(qū)的搶險和救災,,在各級黨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紀律嚴明,、組織嚴密,管理科學,,從災情評估,、機制建設、資金使用,、救災錢物分配,、`均建立了相應的規(guī)范制度,,尤其是資金發(fā)放和使用,,形成了救災,、重建進度與資金使用監(jiān)管相結合的一整套閉合運作,保證了救災物資和重建資金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同時也杜絕了資金流失的危險,。
人民群眾在本次災害中表現(xiàn)出了老區(qū)人民純樸的情操,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救災,,積極配合重建,,自覺支持服從搶險救災的各種需要,使國家,、個人,、集體各方利益得到了充分的有機協(xié)調,使災區(qū)恢復重建很快走上正軌,。
五,、幾點啟示:
1、九江地震是發(fā)生在過去地震災害不是很突出的地區(qū),,其破壞和傷亡人員也不算很大,,但給江蘇省作為一個經濟發(fā)達省份以深刻啟示,那就是作為10.2萬平方公里全面設防的省份,,要更加注重抗震設防工作,,否則一旦地震發(fā)生,后果不堪設想,,要有“責任重于泰山,,重在預防”的工作態(tài)度,認真開展全省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工作,。
2,、抓好城鄉(xiāng)建設、工程建設抗震設防工作必須加強組織建設,,并且要保持“戰(zhàn)備”狀態(tài),,居安思危,不僅政府要設立抗震主管機構,,還要有一個集社會各方專家,、學者、技術人員組成的抗震救災技術力量,,一旦地震發(fā)生,,這支隊伍能迅速匯集,開展工作,。
3,、《江蘇省建設系統(tǒng)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雖然已成功制定,但其未經啟動預演,其完整性,、可靠性,、可行性等均未經驗證,尤其是省與各市之間的預案銜接,,建設系統(tǒng)與其他系統(tǒng)的有機銜接,,還須注意統(tǒng)盤考慮。
4,、高度重視城市生命線工程的抗震設防措施的落實,,平時應投入相應財力、物力,、人力開展抗震性能普查,,確保地震發(fā)生后能夠正常使用,城市功能不癱瘓,。
5,、從瑞昌市震后農民集中重建示范工程情況看,示范點的建筑設計普遍標準過高,,我們覺得只需要按標準設防,,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過高投入。我省要對此加以注意,,及時指導,。
6、九江地區(qū)農房重建工作,,也存在就地重建,,超之過急,缺少規(guī)劃引導和技術指導,,沒有因地制宜地適當開展新農村建設,,這也是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省抗震辦公室供稿
2006-3-28